书名:《走进古人》
作者:黄先炳
出版社:嘉阳
内容简介:
序
张宏生
张宏生
先炳寄来其新著《走近古人》,一口气读完,感到非常高兴。先炳毕业后不久,就打算修订博士论文,尽快出版,并希望我能撰作一序。一晃四五年过去了,由于种种原因,他的博士论文暂时还未能出版,却先有了这部书。但我仍然非常高兴,因为从这部书的写作,不仅可以看出他的生活经历,也可以看出他的心灵追求。先炳有学术热情,非常希望能够具有良好的学术环境,以从事其喜欢的事业。然而,几经努力,目前尚未得遂心愿。不过,在这种情况下,他并没有怨天尤人,也没有随波逐流,而是以积极的心态,接受生活的安排,并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其中,在琐细的生活中,实践其学术理念。按佛教的说法,可称之为随缘,同时也像西人所说的:上帝在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,必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。先炳利用周日的时间,在彭亨佛教会开办古文班,致力于传播中华文明的工作,先是给高中生上课,然后开放给社会大众参加。而在此过程中,他不断开拓思路,增强理解,深化所学,因而也就能够不断有所进境。在本书的《苏东坡破茧》一文中,先炳写道:苏东坡之所以受到后世的敬仰,重要原因之一,就是他面对人生得失,世俗毁誉,能够具有超越的心境,从不斤斤计较。就如其《赤壁赋》所说,“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,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;自其不变者而观之,則物与我皆无尽也。”任何情况下,都能发现新境界。由此看来,在书中,先炳或者从现实的话题引入,或者和现实中的事情做一些比较,就不仅是借古人之酒杯,浇自己之块垒,而且也有寄情古人,活在当下的意思,其中正有着具体的人生体验,因此,也就体现出一种特定的感悟,非泛泛而论者可比。
本书题为《走近古人》,也可以理解为与古人对话。这里有对古人创作语境的具体分析,有对古代形象的重新阐释,有对以往观念的现代理解,也有对前人论述的重新评价等。有不少问题,既是古人所经常讨论的,也是现代人持续关注的热点。比如对《论语》的解读,由于中国中央电视台“百家讲坛”节目的推波助澜,社会大众也普遍很有兴趣。《走近古人》中用了不少篇幅讨论《论语》,其中关于说话语境和观念阐发诸方面的关系,就頗见思致。如两篇讨论《先进》章之《侍坐》篇的文章,不仅介绍了历史上种种不同的观点,而且结合孔子的生平,提出了较为合理的解释。《论语》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记载孔子言行之作,行文往往省略前因后果,因而在解读时,不能囿于一端,自我设限,有时甚至需要合理的想象。即如孔子有名的“惟小人与女子为难养也”数句,就有今人猜测,或许是孔子在一次家庭矛盾后的一时气忿之言,不必当成其有系统的女性观。这种看法是对是错,固然有再讨论的空间,不过也可以说明,忽略古注固然不该,盲从古人却也不必,关键是应该有一种富于感发的阅读心灵。这种积极性的阅读可以视为《走近古人》的一个基本宗旨。类似的文字,还有关于翻案文章的做法,如贾谊的历史评价;关于女性历史地位的认识,如汉代女人的再嫁;关于忧患意识的梳理,如孔子的“远虑”、“近忧”说;还有关于文如其人的讨论,从扬雄的“言为心声”,谈到元好问的“心画心声总失真”,在思想的交锋中,找出其文化的内涵。凡此,都既有学理的内涵,也有现实的意义。因此,我们可以认为,这部书虽然是談古人,里面也浸润着一定的现实关怀。正因为如此,经典就不会是一堆发散着霉味的故纸堆,而是有着当下生命力的源头活水,能够让一代又一代的人从中获取营养。
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,我有理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感到欣慰。先炳在马来西亚所做的事情,固然是其本人价值观的体现,而一大批从读者,听讲者,也共同构筑了一个文化場,共同激活着文化传承的血脉。我想,先炳在彭亨佛教会开办的古文班还会继续下去,他所讲述的范围会越来越大,内容也会越来越丰富。因此,这本书应该只是一个开始,接下来还会有第二本、第三本……,我期待先炳不断做出新成绩,也相信他一定能够不断做出新成绩。是为序。
好书!
ReplyDelete